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hwc39的博客

虚席以待,欢迎来坐坐,聊聊,一起看海。

 
 
 

日志

 
 
关于我

读了我的一些博文,便可知道,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由来多少有些偶然,虽然建筑学专业是我所爱,但成为这个专业的老师却有些身不由己的机缘。不过如今在我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逐渐适应并喜欢且又将渐行渐远之际,却又平添了几分惆怅,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大概还是,大学变得越来越陌生了——不由想起陈丹青的离开清华,他本是怀抱理想跨入自以为的学术圣地的,然而没料到“水木”已经不再“清华”了,那就选择离去!我佩服他的毅然,虽然这只是犬儒的洁身自好,并无补于理想的实现。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2013-10-09 14:49:42|  分类: 人在旅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续上篇)
黄石公园最吸引人的其实就是地质上的地热现象,它拥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各类泉种——喷泉(Fountain泉水不断喷发)、热泉(Hot Spring,不断有地下热水补充涌出)、间歇泉(Geyser,定时或不定时喷发)、气泉(Steam Geyser,冒蒸气不喷发)和泥泉(Mud Pot,泥浆不断涌出),泉眼多达3000多处。最奇妙的就是如上述大棱镜那样的彩色泉,因为水温较高和含有丰富的硫化氢,吸引了许多嗜热细菌来这儿生活,这些细菌各有不同的鲜艳色彩,将一些积水和边缘地表染得五彩缤纷。但是很遗憾,不只是大棱镜的色彩这次基本无缘看到,还有著名的猛犸热泉(Mammoth Hot Spring),也一样,据说是2002年有一次地壳变动,这里的大部分热泉泉眼突然消失,细菌逐渐死亡,最后积成灰白、灰黄色的粉末,残留在阶梯式的台地上,看上去就像一大片被略荒的层层叠叠的石灰池,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味道。
游猛犸泉有两个入口,我们走的是省力的先开车送上山,再从山上往下走的路线,大巴在山下停车场等我们。无论山上或山下,都有接待中心。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里是猛犸泉山上接待中心的停车场。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是圈养的截去了角的几只鹿,在路边供人观赏。黄石公园有许多包括野牛、鹿、狼等野生动物,不过大多在热门景点以外的山野中。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餐厅外有大片像是原生态的草地,零星地散布着几张餐桌,虽然刮着风气温有点低,不过还是有人更愿意在大自然中用餐。画面右上角方向白色的山包,就是猛犸泉的下山处了。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在下山路的起点附近,还能看到一些树木。与棱镜泉那边一样都是铺着木板的栈道。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地势较陡处,会有这样连续的台阶,幸亏走的是下山路,如果反过来向上走,可就费劲了。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所谓下山,也不是一路下坡,有的地方是相当开阔的台地。大面积的灰白色沉积物,看上去竟像一片雪原。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坡度大的地方,有些会形成这样滚滚洪流的气势,不过那主要是热气造成的错觉,水流实际上并不大。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一片,略有一点彩色泉的味道,不过主要只有不同深浅的黄褐色,细菌活着时色彩还应该更丰富吧。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里看上去像是航拍的某条大河的入海口,旁边则像是冲积平原。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回望走下来的山岗,看山岗岩层的基质很像是石灰岩。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整个猛犸泉从山顶到山脚,全是这样的木栈道。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中间的黄色,可以看出,丰水时节,是有水流穿越栈道的。

黄石公园另一处主要景点是多彩的黄石河大峡谷。水流由南部的黄石湖流出,一路向北,最后汇入密苏里河。进入峡谷后,因河道变窄,河水陡然变急,落差巨大处,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跌水均高于百米。这里的景观与热泉地带的相对平坦和几乎没有植被完全不同,沿河谷,峭壁夹峙,呈橙黄色裸露(正是黄石得名的由来),而山间却树木葱茏,很明显,这一片水土已经与地热绝缘了。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险峻的峡谷中流水湍急发出巨响。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遇到河床地形断层,水流从高处跌落,瀑布奔腾而下,更是气势不凡。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然而在平缓处,水流不疾不徐,又是一番面貌。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河流从葱茏的森林中穿过,与不远处的热泉地带,竟完全是两个世界。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个别地方,游人可以下到谷底,河上架起粗犷的木桥,可登上对岸。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在山顶高处,远远可以望见一道白练,那正是著名的黄石瀑布。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黄石河是如何切割山谷的。我感觉这山谷画面特别像中国山水画,连点缀的树木都有中国画的笔意,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我们站立的山头,比那瀑布顶还高些,可说是最佳观景台。这相机不是我的,不知哪位把它就这么遗忘在岩石上了?给我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构图机会。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用长焦进一步拉近看瀑布的气势。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片山崖呈现出黄石峡谷的多彩,很奇怪,峭壁顶上植被茂密,而到峭壁处齐刷刷终结了,山崖像是人工开山劈出来似的。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黄石公园是老美自己也趋之若鹜的景点,夫人看见一位两手各抱一个“洋娃娃”的大个子洋人,对其亲子之间的大小对比和笨拙的抱孩子姿势,感到十分有趣。见他也向我们友好的微笑,我便向他提出可否让夫人与孩子来一张合影,他笑容可掬地慨然允诺,小女孩也天真地笑着一起予以配合,但那男孩却怎么也不转过脸来,似乎那是他才最享受的状态!
 U.S.A西部七S.之旅(11?终篇)——黄石的泉和瀑(下)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在我们离开黄石公园时,看到有这么一座建筑,标着“黄石协会”,从下面一行小字看,似乎是一个自发承担宣传、教育、培训和保护方面的非官方组织。
作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批准的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黄石公园的保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近有一次,1988年,因伐木工人丢弃烟头,曾引发黄石公园的特大森林大火,波及到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园面积,完全烧毁的林地就超过41万英亩。直到25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看到大量被火灾烧焦的树木残迹!更严重的问题是黄石河沿岸有石油企业污染,1997年曾被世遗组织列入过濒危名单。
不过,森林火灾一直有一派积极意义的说法,主要是极大化地消灭了森林病虫害,有利于森林的更新以及动植物的生态平衡,据说还有主动放火烧山的举措。但说是好事多少是一分为二的自我释怀吧,新的森林的形成,毕竟是旷日持久的事。

当我离开黄石,回来阅读一些相关资料时,发现有些说法,远比火灾之类要让人担心得多。那就是电影《2012》那样的“世界末日”,竟与黄石有关!自己这次原来是行走在一座超级活火山口上!这座火山已沉睡了64万年,这之前有过三次毁灭性的喷发,所幸都在人类社会以前。而按照推算,现在正处在一次新的可能喷发期中!实际上,黄石的种种地热现象,正是地表下面炽热的熔岩在运动的结果。而科研发现, 21世纪以来,黄石地表正在升高,2010年以来更以破纪录的每年7、8厘米的速度隆起,2011年9月该地区还监测到117次轻微地震,这些都是火山暴发的前兆。若真的发生第4次爆发,据测算将有厚达30厘米的火山灰笼罩辽阔的受害区域,不仅区域内动植物不复存在,而美国将有三分之二地区无法居住生活。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不必太杞人忧天,因为这只能代表地下熔岩对地壳的压力确实在增大,但先期可能会是一些熔融物质快速溢出地表的漫长过程,真正的喷发,决不是近在眼前的事,人类是来得及作应对的准备的。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行摄大地
阅读(529)| 评论(3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