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hwc39的博客

虚席以待,欢迎来坐坐,聊聊,一起看海。

 
 
 

日志

 
 
关于我

读了我的一些博文,便可知道,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由来多少有些偶然,虽然建筑学专业是我所爱,但成为这个专业的老师却有些身不由己的机缘。不过如今在我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逐渐适应并喜欢且又将渐行渐远之际,却又平添了几分惆怅,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大概还是,大学变得越来越陌生了——不由想起陈丹青的离开清华,他本是怀抱理想跨入自以为的学术圣地的,然而没料到“水木”已经不再“清华”了,那就选择离去!我佩服他的毅然,虽然这只是犬儒的洁身自好,并无补于理想的实现。

瓷都行(下·图文)  

2014-08-01 08:11:36|  分类: 人在旅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续中篇)

中篇介绍了瑶里古镇和以瓷器制作为主题的绕南景区,这篇将介绍梅岭和高岭两个明清古村景区,这对我们一行建筑学者同样是大饱眼福的。

先到的是梅岭,瑶里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导游。一听我们都是搞建筑的,便说先去梅岭吧,那里的古樟树群,特别漂亮,一座明代建筑就在它旁边,你们一定喜欢。

来到那梅岭村前,果然看到一片参天的樟树林!虽然树种单调,建筑也只有那一幢明代宗祠,全部集中在方圆不过百米左右的一小块地段,但是那些树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会同建筑和其它点缀竟可以构成完全不同的景致。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梅岭虽是一处小村庄,我们刚到村口,就被这座建筑的古旧而高大的山墙吸引住了,这就是明代遗构张氏宗祠,此山墙正是它侧面的一段。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老房子马头墙下的一扇边门已被封堵,不过门上的檐饰还在。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边门不止一道,这一处还能看清原来小小的拱门形状。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一道水流,似乎与老宅一直陪伴着,而数株千年古樟就在它旁边。前面那棵主干已经空蚀并歪斜,但并不稍减其旺盛的生命力。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其横斜的枝干直指老墙。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沿着流水向前看,正是村口。不过,除了这明代宗祠建筑,周边大都是新建的楼房了,古村落的面貌已然不存。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梅岭的这片古樟树群,大大小小不下十来株,形成一片浓荫蔽日的绿世界。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最古老的樟树,树龄已达1300年!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样恣肆伸展的虬枝倘用“张牙舞爪”来形容,是再生动不过的了。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村民在树下放置了石桌石凳,便于旅游者憩坐。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来到张氏宗祠门前,明代的梁架特征显然,只是已相当破旧。这里聚集的毕竟是小山村的农家,从用料到做工,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宗祠府邸,是逊色多了,然而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的接地气的“作品”。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进门后面紧接一个小院,接着是第二进。可以看到第一进和边厢外柱用的是石柱,这是沿袭传统的防风雨侵蚀的惯常做法。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虽然建筑总体素朴,但在某些局部,却十分精雕细刻,这柱头梁架直到斗拱的装饰,丝毫不逊于那些官商建筑鸿构巨制的华丽!这倒使我怀疑起是否为后来修葺时改变的了,一切待考。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事实上,屋里堆放着很多木料,部分檐口木料也很新,很像要进行大修的样子,确实,从宗祠的进门看也太破败了一点,应该花点钱来维护了。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崇本堂”牌匾高悬屋顶梁枋之下。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回望小院,周边灰白色的石柱越加清晰。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出了宗祠,才注意到原来这儿的明代抱鼓石(又叫“门当”),做得既高大又精美(可与旁边的圈椅对照),虽然鼓面平平未加任何雕饰,鼓座的浮雕图案却对比性地刻得繁复而很深,显示出明代既崇尚简约又不忘重点装饰追求整体美的风格。

 

高岭,对大多数人来说,肯定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大概从中学生时代,就已经知道瓷器是以一种叫“高岭土”的特殊泥土为原料制成的!高岭土的得名,就是因为这产地的高岭村,所以这儿可以说是正宗的瓷土发祥地。

我们是包租旅行社的一辆中型面包车到景德镇来的,开车送我们的南昌司机,并不熟悉当地情况,他也是第一次到高岭,沿路打听,结果开始并没有把我们带到高岭村,而是沿一条公路误打误撞爬上一座高山,来到了一处空无人迹的森林边缘,那竟是一处叫“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的地方!还是由国土资源部命名的。四外皆绿,开采高岭土的废矿可能隐藏在深山中。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虽然这里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也没有时间在这大自然山岭公园逗留了,不过既来之即安之,且在记名碑前留一个影吧,也算到过此地了。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终于来到了高岭村,原来这儿还有一块碑,虽然依然是“国家矿山公园”,但却是居民点了。一条河流穿村而过,背靠高山,在风水上应该是个上佳的好地方。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就在这块碑旁边,有一组描述过去手工业工人运送高岭土的雕塑,在崎岖的山区,独轮车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雕塑的出现,表明了这儿的旅游事业已经开始上路。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街巷狭窄,石板铺地,大部分利用零料,中间用大块整石,看来也是为独轮车之类提供较平坦的推行条件吧。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右边排门板内以前应该是商户,上宅下店是一般的沿街商户的经营模式,而两处带围栏窗台的开口,较少见,似乎有些地方特色。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居民没事时可以当街随意安坐闲聊,这儿似乎大家都认识,还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无需人人设防,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我在一家临街窗前看见有一桌老人雀战正酣,便伸进镜头拍摄,他们只抬头瞧一眼,毫不在乎地又自顾玩起牌来,真是其乐融融。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路桥相接,相邻两屋中间盖起过街楼,这是典型的村民歇息交流的公共空间,还可顺便看桥头人来人往的风景。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里的河流属山区水系,在冬天和夏天、雨季和旱季,甚至一日半天之内,都会水位涨落巨大,所以贴河民居采用这种高脚屋的形式是自然的。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这已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的平桥了,桥面狭窄,看得出,村里并没有机动车通行。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桥边这座架空的过街楼式老屋,特意为过往行人设置了最简单的“座椅”,也反映着乡村社会淳朴简单又亲切体贴的人际关系。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高岭村已经开始为发展旅游做出一些改变,这段河道明显修整过,现代建筑挑空结构的临水楼台后是一排店面房,准备迎接更多的游客。

瓷都行(下·图文) - zhwc39 - zhwc39的博客

不过,这个进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如今在新修的旅游建筑设施一侧,村民自发利用大树的荫蔽,到这儿乘凉来了,我首先与大城市很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手上在玩手机!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行摄大地
阅读(735)| 评论(1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